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繼親家庭 - 「新妻」難為

在21世紀,自由民主的現代社會裡,愛情可以是單純「兩個人」的事,但在「單親」的情況下,戀愛可能就很難是兩個人在談而已,孩子成了「兩人世界」裡的重要「第三者」。這樣的情節、這樣的認知,童心未泯及喜愛孩子的天性,婚前

、婚後我都是欣然接受。婚前、婚後,我的言行一致,不嬌柔作做,對老公及現成的兒子是『真性情的付出、赤誠的愛』,我們一家三口互動非常好,持續著快樂、美滿、幸福的生活。直到近來浮現了新的問題 – 老公的女兒…。



老公與前妻有個兒子及女兒,當初監護權的協議是︰「女兒歸前妻,兒子歸老公。彼此有探護權」。我和老公結婚前,兒子未滿9歲, 這小孩以前是老公以及爺爺奶奶、姑姑、姑爹一起呵護帶大。兒子個性純真、好動,但是因為有「妥瑞氏症狀」(其症狀類似過動兒),因此有不專注、過動、容易衝動,造成學習障礙,這症狀還有不安全感、不自主的眨眼聳肩膀…等現象,結婚前我很了解這情況,這樣的症狀,乍聽好像很嚇人,其實沒甚麼,比較明顯症狀只是好動及不專心而已,這一切與其他一般小孩沒兩樣,況且他天性天真單純及智商比一般高,所以,對這樣的孩子需要付出較極大的耐心及愛心。所以,答應老公婚後不生小孩,我全心全力疼愛兒子。婚前、婚後,我都視兒子為寶貝,真心愛他、關心他、開導他。



我想,夫妻的離異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負責,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負責,侈言對孩子的愛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結婚之前到現在,兒子對於我這新媽媽似乎沒有疑慮或不信任。但並不表示他內心就絕對沒有問題,我這個『新媽媽』還是需要細心觀察及慢慢從旁愛心開導。因此,我嫁給老公(單親家庭)前,就告訴孩子,〞我是上天派來的天使,要照顧你和爸爸〞好讓孩子安心。我並沒有想代替孩子生母的角色,也沒有拒絕孩子與其生母連絡,我接受、允許孩子與其生母的互愛,畢竟感情是天性,能夠讓孩子多得到一份愛,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絕對是正面的幫助。



或許「孩子」是許多單親父母再婚的關鍵考量之一,但是許多因離婚而單親者,對孩子存在內疚與補償的心理,所以,再婚後,可能會想盡各種辦法補償孩子,尤其是對「不在身邊的孩子」總有一種虧欠感,另一半就是一直存著這樣的心態,一心一意想接自己的未帶在身邊女兒來國外念書、跟我們住2年;但是,這個父親的『虧欠感』對再婚家庭「新另一半」,已經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及責任壓力。其實,對一個新媽媽而言,面對一個即將成為青少年的兒子已經是夠大ㄉ挑戰,好不容易可以稍稍輕鬆一下,如果又將「女兒」接來一起住,壓力、挑戰太大,我不知耽心自己無力招架,也憂慮原來幾年建立起幸福快樂的新家庭是否會起變化?

我想把事情單純化的說明白,「再婚家庭」,有人稱為「重組家庭」,亦或「繼親家庭」,再再呈顯另一段生命的轉折點,在面臨抉擇與挑戰時,需要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及考量,尤其是應該以『新組成的家庭』做為主軸的考量才是,倘若「牽扯前一段」及「混淆後一段」所有責任後,將自己的虧欠感加諸到「新家庭」的「另一半」身上,似乎非常不公平。其實公不公平還算是其次,令人心痛、難過的是這位「新妻子的想法」完全被忽視,「她的心」也重重的被打擊一拳,這樣的感覺、這樣的痛,就好像她是外人,在這家中沒有權力參予或表示意見.....;表面說尊重、徵詢她的意見,其實只是要她點頭說「是」;對「不在身邊的孩子」有虧欠感,但面對這新家庭的妻子沒「內疚感」嗎?女兒也是骨肉,她可以體諒、也可以愛她,但是對女兒的「虧欠感」、「補償心願」要另一半的她來扛起責任並幫你完成,那「她的心願」呢? 你想過嗎?沒有,對嗎?雖然,「她」一直看起來很堅強、很快樂,但,當她有心事、難過時,她只能偷偷得哭,不擅長抱怨的她,你可發現她臉上的「一絲憂愁」?Anyway,「終究她都必須妥協來換取「新家庭的和諧」。早來晚來、今年來或明年來,有差別嗎?

原來「幸福的家」,是除了 「彼此扶持、撫慰及相親相愛」 外,還得有人適時的做犧牲、讓步或妥協來換取的!如果真是這樣,別無選擇,她只好面對、接受這一切。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有禮,貴人自動上門來

如何做到有禮,其實很簡單,就是:「心中有別人」。

禮節,在英文字是「etiquette」,不過其來源乃出自法文"etiquette",原意是「牌子」。為了保護凡爾賽宮美麗的花園,法國人特別立牌提醒民眾不要隨意破壞。久而久之,本來的「請勿進入」開始擴大內涵,除了指稱「合宜的應對進退」外,更進一步解釋為「不要輕率踐踏人們內心的花園、「舉止言行讓人感受親切與溫暖」。

70、80年代的年輕一輩,不懂禮儀,心中只有『我』的現象,不只國內,國外更甚。剛到國外生活,兒子,小小年紀就有眼高手低的傾向,對有錢人家或大人物非常有禮貌,但是面對那些小人物如 卑微的園丁、清潔工或者僕人卻有輕視、瞧不起的言語與動作。經過我斥喝告誡,『「山水有相逢」,今天再微不足道的某人,都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變成你的「貴人」,扮演「臨門一腳」的角色。工廠大老闆也可能因為一個小小工人的細心品質控制而贏得大客戶的誠信、大訂單而致富;一家高級大飯店的經營,需要一位專業經理人來佈置、布局,同時也需要仰賴清潔工來維持飯店的整潔、高尚。所以,切勿「以貌取人」或「以職務區分貴賤」。』。相反的,當國外同學取笑他的飲食文化,他自己卻自卑不動聲色;我對兒子說,「You should proud of your skin, your family, your culture and your country.」、「On the other hand you should cultivate your schoolmates to respect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et them to appreciate your culture.」。雖然現在他態度已經慢慢轉變,但是還是要不斷提醒、教導。



我分享了一個真實、大家熟悉的故事給兒子:

19世紀,有一對老夫婦專程到哈佛大學拜訪校長,兩人衣著樸素廉價,祕書「以貌取人」馬上判定老夫婦不可能帶給哈佛什麼「好處」,當下冷冷回答:「校長很忙。」「我們可以等,」老婦人回答。幾小時過後,校長總算不耐煩地出現。老婦人說:「我們的兒子曾在哈佛讀過一年,很喜歡哈佛。但他去年因為意外過世,因此我們想在校園中為他留下紀念。我們想捐一棟大樓給哈佛。」「你們不知道建一棟大樓要多少錢嗎?我們學校的建築物超過750萬美元,」校長輕蔑地說,同時心想,這樣應該可以把兩人打發走了吧?「只要這麼多?那我們為什麼不乾脆自己蓋學校呢?」只見老婦人轉頭對老先生說。老先生正是當時著名的鐵路大亨史丹福,而後來這個學校,就是孕育無數人才、成為矽谷創新引擎的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想想,當貴人出現、機會不來敲門時,會不會因為這樣的抱怨,或者自己的粗魯無禮,不知不覺把他們趕走?如何做到有禮,其實很簡單,就是:「心中有別人」。

「朋友或商場往來自於信任,很多信任是來自於尊重。」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人緣好、運勢佳?說穿了,無非是透過這些平時的點點滴滴的用心,用心當個「好禮人」,讓身邊多點貼心的感激,少點「你那什麼態度啊!」的抱怨,受用無窮的絕不是他人,最終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