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 古堡之旅 (冬季)
趁著丹麥的新年假期前一天,也是2009年的最後一天,我們全家三口安排個古堡之旅。
零下7~8度的天氣,古堡看起來更壯觀,古堡腳下的護城河全部結冰,水鴨鴨站在在結冰的河面上漫步,勾勒出無以形容的美麗畫面。
雖然,我們的腳底及手掌是冰麻、臉部及身體是僵凍的,看了這感動壯觀的古堡畫面,再怎麼樣也要擠出自然燦爛的笑容,來配合這動人的畫面。
丹麥 根本哈根最值得參觀的兩個古堡分別是:1。.克倫波古堡Hamlet's Elsinore (Kronborg Castle)==>莎翁 名著「哈姆雷特」的發源;2。 菲德列克斯古堡 (Frederiksborg Castle)==>皇室最受歡迎的行宮
以下是這兩景點、文化的介紹:
更多相片:連結以下網址;或者;在此文章的標題 (哥本哈根 古堡之旅)點兩下可直接連結http://picasaweb.google.com/milahuang2008/20091230KronborgFrederiksbergCastle?authkey=Gv1sRgCKvWxL7AzrL9TA#
1. 克倫波古堡:莎翁 名著「哈姆雷特」的發源
Hamlet's Elsinore (Kronborg Castle)
文化遺產: 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文藝復興風格的克倫波古堡,位於赫爾辛格,古名Elsinore,因為地理位置重要,控制了往來丹麥和瑞典水路的要道,使克倫波古堡在北歐16~18世紀的歷史裡,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豐富的貿易及交通稅收,而使克倫波古堡成為文化重鎮,是因為莎士比亞的曠世名劇「哈姆雷特」的發源,應該是莎翁借用了在丹麥流傳甚久的故事,阿姆雷德Amled改編而成這兩個故事架構完全相同 ,只不過莎士比亞加入了奧菲麗亞發瘋以及遇見老國王亡魂等情節使整個故事更形豐富。
克倫波古堡建於1420年左右,不過1962年一場大火 ,將燒掉大部分的建築,但是這樣的狀況使克里斯提四世,得以再度發揮其建築的興趣重新建構,這座金屋頂為深溝高牆所圍繞,氣勢磅薄的防衛城堡,不過此舉卻永生危害當時岌岌可危的政府財政。1658年瑞典軍隊進占克倫波古堡將寶物洗劫一空,1785年後皇室不再居住於此,並淪為陸軍武器庫,一直到1924年在嘉士伯啤酒公司的贊助下,才再度恢復昔日光芒。克倫堡因特殊的歷史地位及文物價值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 菲德列克斯古堡:皇室最受歡迎的行宮
(Frederiksborg Castle)
佛萊德瑞克斯古堡位於希勒羅( Hillerød, Denmark ),距離哥本哈根市區約半小時車程。這座荷蘭文藝復興式紅磚建築橫跨人工湖上的三座小島,景色絕美。
四座柳鎏金屋頂的高塔雖然現已鏽成青色,當時想必輝煌燦爛,難怪列名北歐最漂亮的城堡之一。腓特烈二世是首先將這座城堡納入皇室行宮的國王,因而以他為名。腓特烈二世的兒子克里斯提四世,也就是在丹麥大興土木的建築王,就在這裡出生。也正因為克里斯提四世對這裡充滿了感情,更努力將這裡建立成為夢想之宮殿。他將原本的建築一座座拆掉之後重建,形成目前所見到的樣式。從此以後,佛萊德瑞克斯古堡成為皇室最受歡迎的行宮。據說最喜歡這座城堡的是接受君主立憲制的腓特烈七世。他喜歡從窗戶伸出魚桿,直接在湖面釣魚。
1859年一場大火將佛萊德瑞克斯古堡燒得精光,眼見就會荒草蔓蕪,幸好當時嘉士伯啤酒的負責人J.C.Jacobsen自願負責將佛萊德瑞克斯古堡全面整修,將70多個房間恢復原狀,並協助政府在這裡成立「國立歷史博物館」。遊客除了瀏覽氣派豪華的內部裝璜外,還可以由房間編號依序了解丹麥四百多年的歷史。房間依時間排序,展示各國王后和重要人物的肖像、歷史事件畫作,以及凋飾精雅的櫥櫃箱篋,讓人彷彿經歷了一趟丹麥之旅。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哥本哈根市 冬日之美
丹麥的冬天,零度以下的氣溫是正常ㄉ!
週末,大多數的丹麥人或外國人會選擇窩在家裡不出門、吹吹暖氣,來抵禦冰點以下的寒凍的天氣。
而我們這朱家幫,對丹麥人而言是外來客,則選擇外出享受一頓悠閒的BRUNCH,之後到一個結冰的湖面上賞雪、散步及溜冰。
更多照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m/milahuang2008/20100207CityTourWinter?authkey=Gv1sRgCMD5-p2xlr-e2QE#
Brunch:
星期天早上,在哥本哈根冬季裡,氣溫是 零下2~3度C(今天天氣必往常較暖和),大約10:00am左右,朱家三口,坐在一個高尚的餐廳,一邊品嚐著歐式自助餐式的brunch餐點、一邊觀賞著海岸旁雪景、呼吸著冷冷的空氣,這樣的感覺很清新而舒服。
該Brunch乃採西式自助餐式的服務,類似台灣五星級餐廳的早餐 (參見照片)。
其價位 (特價) 為每人 130克郎 (約台幣800元左右),以丹麥物價而言,是非常合理便宜,更好慷的是---小孩免費!
台灣朋友可能會覺得,"莊孝維! 800元可以買多少東西啊"。
在零下3度的冰凍湖面溜冰
............
話說會來,冬天裡,我們正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呼吸著冷冷的空氣、享受皚皚雪景、吃著美味的早午餐。您呢?
標籤:
丹麥旅遊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丹麥:哥本哈根』四日遊 :第四天:歐洲最長的購物徒步區
【丹麥之美】貴在悠閒!閒情逸致才能愛上丹麥之自然之美!
★ 第四天:歐洲最長的購物徒步區
斯特羅里耶 徒步區 Stroeget
Slot = Walking Street)
步行街是一條橫貫哥本哈根老城東西的商業街道,東起國王新廣場(Kongens Nytorv),西至哥本哈根市政廣場,這條全歐洲最長的購物步道是哥本哈根的精華地段,總長大約1600公尺,是歐洲最長的步行街。對於愛買東西的人而言,當然是座天堂,匯集了品牌旗艦店與著名的磁器、銀器和家居用品等商店,還有許多餐廳與咖啡廳,展現了與其它北歐國家不同的繁華氣息。
1.
Stroeget Slot斯特羅里耶步行街,世界最長購物街
斯特羅里耶步行街(Stroeget Slot)是哥本哈根著名的步行街,於1962年開街。Stroget
Slot實際上是由五條不同的街道組成,因此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購物街」,是哥本哈根的精華地段。這裡有許多品牌旗艦店、咖啡館和餐館,為喜愛購物和美食的遊客提供了最好的去處,包括國際品牌如Prada、Louis Vuitton、Mulberry、Chanel之外,最引人目光的莫非就是由
Royal Copenhagen 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包下,位於Amagertorv廣場旁,由四棟建築相連,佔地頗大的黃金店鋪群,國際知名的bodum、喬治傑生(
Georg Jensen) 和Illums Bolighus (家居百貨。
2.
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
★ 地址: Amagertorv
6
★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五10:00~19:00,周六10:00~17:00,周日12:00~17:00
★ 網址:www.royalcopenhagen.com
3. 哥本哈根琥珀博物館
哥本哈根琥珀博物館哥本哈根琥珀博物館,建於1606年,是哥本哈根最早的建築之一。在這裡可以購買到美麗的琥珀首飾禮品,歷史上,琥珀被普遍認為是最珍貴的寶石,也有「北歐黃金」美稱。在琥珀博物館,可以觀賞丹麥和世界各地的黃金、銀、鑽石和琥珀製成的藝術收藏品。
★地址:Kongens Nytorv 2
★電話:
★營業時間:每日10:00~20:00
4.
喬治傑生Georg Jensen
1904年成立的喬治傑生是丹麥經典品牌,大部份Georg Jensen的銀製品都呈現一種簡潔輕快的格調,在這間Georg Jensen店鋪,可以找到完整系列的商品,價格大約是台灣售價的8折左右。在Living系列,走的是簡約風格,偏向中性,Georg Jensen把設計概念延伸至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中,以不銹鋼的材質,設計出包括餐具、燭台、辦公室用品以及個人用品等。
★地址:Amagertorv 4
★網址:http://www.georgjensenstore.com/
★營業時間:週一至周五10:00~19:00,周六10:00~17:00,周日12:00~17:00
5.
BODUM Home Store
樓高五層,外牆採用玻璃帷幕的Bodum專門店,Bodum的產品包括咖啡與茶的相關用具、餐廳、廚房用品等,最常見的Bodum在Starbucks裡都可以見到。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1974年生產至今的濾壓式咖啡壺french press coffee maker。在濾壓式咖啡壺問世後,煮咖啡不必再大費周章,只要將咖啡粉放入,加入熱水,靜待幾分鐘後,將濾網壓下,便可萃取出香濃的咖啡。這讓愛喝咖啡的人可以隨時享用,不必擔心後續還有一堆麻煩事,也因此這樣沖煮咖啡的方式,深受使用者的歡迎。
★地址:Ostergade 10
★網址:www.bodumusa.com
========================================================
【丹麥-哥本哈根 四日遊】相關文章:丹麥旅遊 http://milalablog.blogspot.com/search/label/%E4%B8%B9%E9%BA%A5%E6%97%85%E9%81%8A
『丹麥:哥本哈根』四日遊 :第四天:歐洲最長的購物徒步區
標籤:
丹麥旅遊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別當直升機父母 (轉載)
別當直升機父母
作者:李雪莉 2007.03.28/ 天下雜誌 第368期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2955
你經常沒事往學校跑,幫孩子看頭顧尾,你總是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活動,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其實,你正是台灣六百萬「直升機父母」的一員。
【現場1:許昌街徐薇補習班】
徐薇永遠忘不了那個鉛灰色的夜晚,教了二十年國高中補習班英文、看過形形色色的父母,前些時間卻遇上無法招架的劇情。那晚,九點半下課聲響起,學生們湧上發問;排在人龍第一位的北一女學生,連珠砲式的,一問二十分鐘,後排學生騷動顯出不耐;徐薇委婉說道,「妳先讓其他同學發問,待會兒再來好不好?」她揪了眉轉身離去。徐薇不以為意。
幾十分鐘後,徐薇的手機響起,電話那頭,一位中年男性劈頭興師問罪:「妳為什麼不回答我女兒的問題?她一回來就躲起來哭,說後面那位明倫高中學生的問題,會比她的重要嗎?」
甜美的笑容轉為愁苦,徐薇傻了眼,不情願道了歉。
【現場2:台北市內湖某明星學校】
游泳池畔,五年四班的三十名學生下了游泳課,準備換裝;泳池畔幾位志工媽媽原本是來協助現場整理與秩序維護,但其中一位志工媽媽看到女兒出來,大步趨前,拿起吹風機吹起女兒的長髮,「別著涼了,」媽媽壓低了音量說話。
新趨勢:過度介入、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一百多萬學生,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五胎)。
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
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parenting)。
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新教養:對「完美小孩」的期待
挑戰一,少子化伴隨的焦慮。在直升機父母的上一輩,多半有四到五個孩子分散父母注意力;但直升機父母的世代卻最多只有兩個小孩。最新的數據是,一位婦女生不到一.一二個。因此,家族的關注點全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
挑戰二,第一代教改實驗下的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學子或學童,是第一代教改的對象;做為教改實驗父母,他們被迫與教改亂象共處,也在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市場不確定的環境下,教養下一代。
台灣教改十年了,創造了六百萬名直升機父母。他們把教養當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
從零歲開始的焦慮
這個極限運動從孩子一出生就啟動。
星期三早晨,台北市的健寶園裡擠滿了一到兩歲的小朋友等著排隊進教室上課。孩子玩的遊戲很簡單,吹泡泡、溜滑梯、唱歌跳舞,希望透過吹泡泡增加手眼協調、爬坡鑽洞訓練肌肉與平衡發展。
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費用七百元,但不少父母趨之若鶩;一旁陪玩的父親拉開嗓門唱歌,好像是自己在上課,「我們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玩更多,」他說道。不少名人像陳孝萱、任賢齊等藝人也常親自送小baby來上課。
這天,三十二歲的蘇筱甯開著車,帶著四歲女兒與一歲兒子,從桃園縣經國路北上。早在女兒八個月大,她便上網蒐尋小baby可上的課程,「不想讓她看電視成長。」但桃園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她。到現在,蘇筱甯一星期上台北三趟,除了健寶園,她還送女兒到唭哩岸游泳、上雲門律動課程。
她每天一定幫兩個小孩寫成長部落格,「十個媽媽有八個都在做網頁,很多是邊上班邊做。」她甚至為女兒設計精美的名片、每年帶孩子進攝影棚拍照,很用心思照料。
以專案管理的方式,從出生開始啟動孩子的各項學習,父母兢業提供各種刺激點,填滿孩子的人生。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市場上出現各種成人學習的「幼兒版」。
以往遊學最多從高中生開始,但補習班與私立小學寒暑假推出各式「遊學團」,一所知名私校甚至辦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遊學團;還有從嬰兒開始的皮紋性向分析,透過嬰兒的指紋判斷是藝術型或領導型人物的諮商……。
說穿了,父母就怕輸在起跑點。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要開展孩子的肢體,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職業婦女的這位母親為了「有效」運用時間,她拿了個碼錶,每二十分鐘為單位,孩子玩完積木,母親就捉起孩子玩沙坑,學習像按表操兵。
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不安與比較
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博士,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袋戲裡的「史艷文」: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念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
家長的迫不及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知識超挖,生活能力缺乏
直升機父母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的成敗。
以父母最在乎的英語為例,補教業者估計,台灣每年報名各類英檢的小學生有四到五萬人。補習班的廣告也都打著「一年內要學會幾千個單字」。
英語老師徐薇認為,真正的英語實力是孩子能輕鬆瀏覽英文網頁或閱讀書籍、與外國人互動。但台灣父母有「檢定熱」,拿到分數、證書才能安心。家長不由自主追求成績、數字、級數。
對未來世界的恐懼、對台灣教改的沒信心,強化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做有競爭力學習的信念。
不久前,徐薇趁著過年,為國中生加開初一到初五、早上七點半到九點的寒假英文特訓班;沒想到名額爆滿,還有父母問她為什麼不上到深夜十一點?
「這是一個知識超挖的年代,」全國家長聯盟秘書長陳松根點出這代父母教養的盲點。
陳松根說,教改十年,大學入學率達九成以上,研究所更超過兩千五百所,孩子升學壓力不減反增;「我們還以製造業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有沒有問過,一個到高中的孩子,到底要給他什麼?」
父母在十年教改過程中,為孩子設下「升學與學習的高標」,但卻也帶來更多無法逆轉的後遺症。
四月一日,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為首的家長,將帶領數十個全國家長團體,發起三萬人簽署「愛你一輩子」的承諾書,就是發現教改十年,父母還陷在「升學主義」的泥淖。
他們已經看到「知識超挖」對下一代、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
例如,在知識上,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每天超過十六小時單調的學習,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這要使台灣的產業如何升級?
孩子的身心健康卻被忽略
此外,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也被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忽略。
私立愛德幼稚園午餐時間,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安靜坐著吃飯,今天的主食是飯、青菜以及豬肉塊,有小朋友看到這些食物直說不喜歡。
「孩子吃太精緻的食物,甚至吃水果一定要果汁機打過,」汪慧玲認為,這都造成孩子咀嚼不足、牙床長得不好。(註:這也是兒童牙齒矯正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六的學童沒有正常排便的習慣,其中有五成三以上的學童十點後才就寢。孩童明顯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當問及家長晚睡的定義時,家長認為十一點到十二點後才叫晚睡。父母健康觀念的薄弱,已徹底影響孩子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體力。
二○○六年七月一日,瑞士籍人類學家大衛.史格納(David Signer),以〈台灣的愛與寂寞〉(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為題,於荷蘭報紙《Trouw》發表他停留台灣兩星期的感受,文中談及台灣人的教育觀,直指核心。史格納寫著:
世界好像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不少台灣人把自己稱為「pm people」(夜行人)。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一位外國人類學者竟透徹剖析台灣父母對孩子生活教育的忽略。
進校園輔導學生十餘年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認輔志工團召集人吳銀玉觀察,這代父母和上世代最大的差異是:雙薪、工時過長。
怕他不再愛我
家庭情況較好的,則是全職媽媽陪伴,父親角色經常缺席。
白天,雙薪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與補習班,晚上八點或十點,各自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忙碌父母內心的愧疚,使他們對小孩生活習慣的建立,先行繳械。
在學習上,父母花錢請補習機構代替父母監督;但生活上,忙碌的父母為表達愛,又變身成為不敢要求、沒有原則的「好朋友」。
父母的忙碌造成「教養的空窗」。
一位職業婦女母親原本規定孩子每天玩電腦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但實施不到幾天,就因就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鬧情緒不說話,她決定投降。「怕拿走孩子的電腦,他便不再愛我,」她的語氣聽來沮喪。
新校園:國民教育失能、親子關係緊張
直升機父母帶來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影響到校園。
民國八十三年開放師資多元,修滿大學教育學程二十六個專業學分就可進國中教學、四十學分就可教小學。在教育界二十八年的校長蔡秀媛感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國中小教師專業不足,地位一落千丈。師資結構改變教學現場,而直升機父母的增加也帶來校園的質變。
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後,權力下放,家長積極進入校園;兩千年初期,台灣各縣市陸續明文規定家長會參與校園行政的權利。都會區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尤深。不少明星學區的家長具備「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位階)條件,家長學經歷優於老師是普遍現象。
一位校長無奈說,「許多高學歷父母好像認為,只要曾當過學生、念到博士,就懂教育。」
家長力量有多大,看校園「愛爸愛媽」(愛心爸爸與愛心媽媽)志工團就知道。以往的校園只有老師與學生,現在,校園裡不但有家長會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還可看見愛媽們在學校各角落幫忙。以敦化國小為例,愛媽有三百多位,比老師人數還多;家長們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還出錢聘請七位保全,上課時在校內巡守。
目前許多國中小,每班多有家長代表、家長召集人,就像另一個正式組織,協助班級、學校運作。從班遊、校遊、學校制服設計、營養午餐的監理,都由愛爸愛媽協助。
師權低落,親權高張
原本老師、行政、家長三種力量是要在教育專業、行政專業、家長愛的力量陪伴下,協助孩子健全的成長。但現在三方卻互不信任,不乏家長過度介入,凌駕學校事務。
位在中科院、中研院、台灣大學附近的國中小校長、老師,都經常抱怨這些三高的「家長很難伺候」。家長介入老師的考題、教學方式,成為老師的上級指導。
去年底,零體罰規定納入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認為,家長力量興起,動輒挑戰老師權威,不少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如今只教不管。
這些都促成教師的退休潮。民國九十年,公立國中小退休教師不到七千人。退休人數在九十三年達高峰,超過九千人。五年下來,已有四六七九三名國中小學教師退休。
師權的低落、親權的升高,使教育體系兩股最大的力量互不信任。台北市民族國中校長姚榮華經常遇到父母說,「升旗是多餘的,不要去晒太陽,在教室溫書多好」;也有家長要求,校外教學時學生不得穿制服,否則要打憲法官司。
內外在競爭與不確定的環境,造就了直升機父母,而直升機父母又回過頭對教育體制加壓。這樣的惡性循環,四十六歲的台灣杜邦總裁陳榮二感受最深。
陳榮二相信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秉賦;但他的小兒子在升上國一那年,曾有長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無法進教室,只要一被拖進教室就口吐白沫,臉色發白;陳榮二的妻子還因過度自責,從五十公斤瘦到三十五公斤,家庭曾陷入危機。他尋訪中西名醫,都查不出原因。他猜測可能當時兒子是不適應國中的升學壓力。
雖然小兒子在四個月抗爭後,終於回歸常軌,但他幾乎快失去兒子與妻子的痛苦,讓他見識台灣教育制度,如何創造出焦慮的親子。「當台灣的父母和孩子真是太苦了,」這位管理七百多人的總裁談起往事,還心有餘悸。
新價值: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成功
直升機父母就像啟動教育食物鏈的改變,父母的觀念改變了老師的態度,老師態度影響孩子的動機。
國民教育的功能萎縮了,而家庭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了。研究發現,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也容易養出焦躁的小孩。
美國孩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出,直升機父母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而有過度的憂傷、哭泣,有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
因為直升機父母不經意會愈飛愈快速、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場價值之戰。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
「我們的痛苦源自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陳榮二認為。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全國家長聯盟裡,所有的家長寫下他們共同的反省:
當孩子誕生時候,我們就曾承諾要愛他一輩子,但,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
教改十年,台灣創造了一大群「直升機父母」,在這個關鍵時刻,該是父母與社會回頭自我檢驗的時刻。
作者:李雪莉 2007.03.28/ 天下雜誌 第368期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2955
你經常沒事往學校跑,幫孩子看頭顧尾,你總是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活動,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其實,你正是台灣六百萬「直升機父母」的一員。
【現場1:許昌街徐薇補習班】
徐薇永遠忘不了那個鉛灰色的夜晚,教了二十年國高中補習班英文、看過形形色色的父母,前些時間卻遇上無法招架的劇情。那晚,九點半下課聲響起,學生們湧上發問;排在人龍第一位的北一女學生,連珠砲式的,一問二十分鐘,後排學生騷動顯出不耐;徐薇委婉說道,「妳先讓其他同學發問,待會兒再來好不好?」她揪了眉轉身離去。徐薇不以為意。
幾十分鐘後,徐薇的手機響起,電話那頭,一位中年男性劈頭興師問罪:「妳為什麼不回答我女兒的問題?她一回來就躲起來哭,說後面那位明倫高中學生的問題,會比她的重要嗎?」
甜美的笑容轉為愁苦,徐薇傻了眼,不情願道了歉。
【現場2:台北市內湖某明星學校】
游泳池畔,五年四班的三十名學生下了游泳課,準備換裝;泳池畔幾位志工媽媽原本是來協助現場整理與秩序維護,但其中一位志工媽媽看到女兒出來,大步趨前,拿起吹風機吹起女兒的長髮,「別著涼了,」媽媽壓低了音量說話。
新趨勢:過度介入、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一百多萬學生,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五胎)。
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
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parenting)。
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新教養:對「完美小孩」的期待
挑戰一,少子化伴隨的焦慮。在直升機父母的上一輩,多半有四到五個孩子分散父母注意力;但直升機父母的世代卻最多只有兩個小孩。最新的數據是,一位婦女生不到一.一二個。因此,家族的關注點全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
挑戰二,第一代教改實驗下的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學子或學童,是第一代教改的對象;做為教改實驗父母,他們被迫與教改亂象共處,也在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市場不確定的環境下,教養下一代。
台灣教改十年了,創造了六百萬名直升機父母。他們把教養當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
從零歲開始的焦慮
這個極限運動從孩子一出生就啟動。
星期三早晨,台北市的健寶園裡擠滿了一到兩歲的小朋友等著排隊進教室上課。孩子玩的遊戲很簡單,吹泡泡、溜滑梯、唱歌跳舞,希望透過吹泡泡增加手眼協調、爬坡鑽洞訓練肌肉與平衡發展。
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費用七百元,但不少父母趨之若鶩;一旁陪玩的父親拉開嗓門唱歌,好像是自己在上課,「我們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玩更多,」他說道。不少名人像陳孝萱、任賢齊等藝人也常親自送小baby來上課。
這天,三十二歲的蘇筱甯開著車,帶著四歲女兒與一歲兒子,從桃園縣經國路北上。早在女兒八個月大,她便上網蒐尋小baby可上的課程,「不想讓她看電視成長。」但桃園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她。到現在,蘇筱甯一星期上台北三趟,除了健寶園,她還送女兒到唭哩岸游泳、上雲門律動課程。
她每天一定幫兩個小孩寫成長部落格,「十個媽媽有八個都在做網頁,很多是邊上班邊做。」她甚至為女兒設計精美的名片、每年帶孩子進攝影棚拍照,很用心思照料。
以專案管理的方式,從出生開始啟動孩子的各項學習,父母兢業提供各種刺激點,填滿孩子的人生。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市場上出現各種成人學習的「幼兒版」。
以往遊學最多從高中生開始,但補習班與私立小學寒暑假推出各式「遊學團」,一所知名私校甚至辦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遊學團;還有從嬰兒開始的皮紋性向分析,透過嬰兒的指紋判斷是藝術型或領導型人物的諮商……。
說穿了,父母就怕輸在起跑點。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要開展孩子的肢體,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職業婦女的這位母親為了「有效」運用時間,她拿了個碼錶,每二十分鐘為單位,孩子玩完積木,母親就捉起孩子玩沙坑,學習像按表操兵。
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不安與比較
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博士,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袋戲裡的「史艷文」: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念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
家長的迫不及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知識超挖,生活能力缺乏
直升機父母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的成敗。
以父母最在乎的英語為例,補教業者估計,台灣每年報名各類英檢的小學生有四到五萬人。補習班的廣告也都打著「一年內要學會幾千個單字」。
英語老師徐薇認為,真正的英語實力是孩子能輕鬆瀏覽英文網頁或閱讀書籍、與外國人互動。但台灣父母有「檢定熱」,拿到分數、證書才能安心。家長不由自主追求成績、數字、級數。
對未來世界的恐懼、對台灣教改的沒信心,強化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做有競爭力學習的信念。
不久前,徐薇趁著過年,為國中生加開初一到初五、早上七點半到九點的寒假英文特訓班;沒想到名額爆滿,還有父母問她為什麼不上到深夜十一點?
「這是一個知識超挖的年代,」全國家長聯盟秘書長陳松根點出這代父母教養的盲點。
陳松根說,教改十年,大學入學率達九成以上,研究所更超過兩千五百所,孩子升學壓力不減反增;「我們還以製造業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有沒有問過,一個到高中的孩子,到底要給他什麼?」
父母在十年教改過程中,為孩子設下「升學與學習的高標」,但卻也帶來更多無法逆轉的後遺症。
四月一日,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為首的家長,將帶領數十個全國家長團體,發起三萬人簽署「愛你一輩子」的承諾書,就是發現教改十年,父母還陷在「升學主義」的泥淖。
他們已經看到「知識超挖」對下一代、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
例如,在知識上,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每天超過十六小時單調的學習,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這要使台灣的產業如何升級?
孩子的身心健康卻被忽略
此外,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也被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忽略。
私立愛德幼稚園午餐時間,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安靜坐著吃飯,今天的主食是飯、青菜以及豬肉塊,有小朋友看到這些食物直說不喜歡。
「孩子吃太精緻的食物,甚至吃水果一定要果汁機打過,」汪慧玲認為,這都造成孩子咀嚼不足、牙床長得不好。(註:這也是兒童牙齒矯正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六的學童沒有正常排便的習慣,其中有五成三以上的學童十點後才就寢。孩童明顯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當問及家長晚睡的定義時,家長認為十一點到十二點後才叫晚睡。父母健康觀念的薄弱,已徹底影響孩子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體力。
二○○六年七月一日,瑞士籍人類學家大衛.史格納(David Signer),以〈台灣的愛與寂寞〉(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為題,於荷蘭報紙《Trouw》發表他停留台灣兩星期的感受,文中談及台灣人的教育觀,直指核心。史格納寫著:
世界好像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不少台灣人把自己稱為「pm people」(夜行人)。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一位外國人類學者竟透徹剖析台灣父母對孩子生活教育的忽略。
進校園輔導學生十餘年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認輔志工團召集人吳銀玉觀察,這代父母和上世代最大的差異是:雙薪、工時過長。
怕他不再愛我
家庭情況較好的,則是全職媽媽陪伴,父親角色經常缺席。
白天,雙薪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與補習班,晚上八點或十點,各自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忙碌父母內心的愧疚,使他們對小孩生活習慣的建立,先行繳械。
在學習上,父母花錢請補習機構代替父母監督;但生活上,忙碌的父母為表達愛,又變身成為不敢要求、沒有原則的「好朋友」。
父母的忙碌造成「教養的空窗」。
一位職業婦女母親原本規定孩子每天玩電腦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但實施不到幾天,就因就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鬧情緒不說話,她決定投降。「怕拿走孩子的電腦,他便不再愛我,」她的語氣聽來沮喪。
新校園:國民教育失能、親子關係緊張
直升機父母帶來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影響到校園。
民國八十三年開放師資多元,修滿大學教育學程二十六個專業學分就可進國中教學、四十學分就可教小學。在教育界二十八年的校長蔡秀媛感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國中小教師專業不足,地位一落千丈。師資結構改變教學現場,而直升機父母的增加也帶來校園的質變。
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後,權力下放,家長積極進入校園;兩千年初期,台灣各縣市陸續明文規定家長會參與校園行政的權利。都會區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尤深。不少明星學區的家長具備「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位階)條件,家長學經歷優於老師是普遍現象。
一位校長無奈說,「許多高學歷父母好像認為,只要曾當過學生、念到博士,就懂教育。」
家長力量有多大,看校園「愛爸愛媽」(愛心爸爸與愛心媽媽)志工團就知道。以往的校園只有老師與學生,現在,校園裡不但有家長會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還可看見愛媽們在學校各角落幫忙。以敦化國小為例,愛媽有三百多位,比老師人數還多;家長們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還出錢聘請七位保全,上課時在校內巡守。
目前許多國中小,每班多有家長代表、家長召集人,就像另一個正式組織,協助班級、學校運作。從班遊、校遊、學校制服設計、營養午餐的監理,都由愛爸愛媽協助。
師權低落,親權高張
原本老師、行政、家長三種力量是要在教育專業、行政專業、家長愛的力量陪伴下,協助孩子健全的成長。但現在三方卻互不信任,不乏家長過度介入,凌駕學校事務。
位在中科院、中研院、台灣大學附近的國中小校長、老師,都經常抱怨這些三高的「家長很難伺候」。家長介入老師的考題、教學方式,成為老師的上級指導。
去年底,零體罰規定納入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認為,家長力量興起,動輒挑戰老師權威,不少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如今只教不管。
這些都促成教師的退休潮。民國九十年,公立國中小退休教師不到七千人。退休人數在九十三年達高峰,超過九千人。五年下來,已有四六七九三名國中小學教師退休。
師權的低落、親權的升高,使教育體系兩股最大的力量互不信任。台北市民族國中校長姚榮華經常遇到父母說,「升旗是多餘的,不要去晒太陽,在教室溫書多好」;也有家長要求,校外教學時學生不得穿制服,否則要打憲法官司。
內外在競爭與不確定的環境,造就了直升機父母,而直升機父母又回過頭對教育體制加壓。這樣的惡性循環,四十六歲的台灣杜邦總裁陳榮二感受最深。
陳榮二相信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秉賦;但他的小兒子在升上國一那年,曾有長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無法進教室,只要一被拖進教室就口吐白沫,臉色發白;陳榮二的妻子還因過度自責,從五十公斤瘦到三十五公斤,家庭曾陷入危機。他尋訪中西名醫,都查不出原因。他猜測可能當時兒子是不適應國中的升學壓力。
雖然小兒子在四個月抗爭後,終於回歸常軌,但他幾乎快失去兒子與妻子的痛苦,讓他見識台灣教育制度,如何創造出焦慮的親子。「當台灣的父母和孩子真是太苦了,」這位管理七百多人的總裁談起往事,還心有餘悸。
新價值: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成功
直升機父母就像啟動教育食物鏈的改變,父母的觀念改變了老師的態度,老師態度影響孩子的動機。
國民教育的功能萎縮了,而家庭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了。研究發現,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也容易養出焦躁的小孩。
美國孩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出,直升機父母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而有過度的憂傷、哭泣,有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
因為直升機父母不經意會愈飛愈快速、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場價值之戰。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
「我們的痛苦源自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陳榮二認為。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全國家長聯盟裡,所有的家長寫下他們共同的反省:
當孩子誕生時候,我們就曾承諾要愛他一輩子,但,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
教改十年,台灣創造了一大群「直升機父母」,在這個關鍵時刻,該是父母與社會回頭自我檢驗的時刻。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今天有什麼新鮮事呢?
今天有什麼新鮮事呢?
妳一定有經驗,一大早鬧鐘響徹雲霄,就是想賴床,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但,也有時候,所有人還窩在暖暖的被窩裡,妳就已經興奮的起來準備一切。
不管怎麼樣,每一天眼睛一睜開,就開始展開或許是充實、忙碌、千篇一律或者新鮮有趣的一天。不過,健身房途中,騎單車時發生一點小插曲、小意外....。
今天我是這樣開始的.........
WEDGWOOD的早餐
當然,"嬌妻"還是沒法跳脫"每日開門七件事 -柴、米、油、鹽、醬、醋、糖"。哈!開個小玩笑的啦!
首先,準備WEDGWOOD的早餐。那麼,今天早餐吃什麼呢?MUFFIN閃過腦中?Yes,想我現在可是身手矯健的烘烤師(老王賣瓜、自賣自誇?),27分鐘一到,烤箱噹噹響起,一盤香噴噴、熱騰騰的MUFFIN馬上就上桌了;今天的水果配什麼水果呢?是又大又甜的西洋梨、蘋果、香蕉或葡萄呢?牛奶、咖啡是不需要考慮就準備的每日活力要素。7:50AM,一吆喝,「Breakfast is served!」(早餐準備好了。)老公、、孩子神速奔下樓,『嗯,好香喔!』一早,您聞到咖啡醇、嗅到麵包香、嚐到水果甜了嗎?我們正在享受的WEDGWOOD早餐:
西洋梨 一顆、
牛奶一杯、
咖啡一壺
八點半,大男人、小男生已經準備好出門囉,「KISS BYE」!
接下來,是我的"健身房"時間,查一下課表,今天10點鐘是「SHAPE塑身課」, 離9:30出門,還有一個鐘頭時間慢慢準備,所以,先收拾廚房殘局、洗洗衣服再出門。
騎單車摔跤記 vs 健身房!
超市血拼
話說一早腳踏車摔跤事件,有人可能會認為”一清早就觸霉頭”。但,我可不這麼認為。想想,在丹麥的冬天的天氣,從12月中旬一直到隔年3月底、4月初,都是這種惡劣天氣,雪堆裡跌倒都是可預料的,不用太在意、更勿需放在心上,何況是毫髮無傷。所以,課程上完後,我還是決定去超市Fotex採購一番。哇,今天好多特價ㄛ,雖說特價,比起台灣物價,還是天價:
不用懷疑,一台輕型腳踏車、一只小小籃子及一個小女人,必須扛回這麼多東西,東西蠻重是比較不打緊,只要是腳踏車常因為重心不穩,遇到紅綠燈停下時,東倒西歪、剛開始經常鬧笑話,不過,可別忘了,我現在可是專業家庭主婦了,這種小事再也難不倒我了。話雖如此,因為冬天大雪紛飛、天雪路滑、視線非常差,其實是很危險;加上早上摔了一跤,所以,騎腳踏車更心驚膽跳、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倘若遇到有積雪或冰塊,就馬上停下來牽著車用走路的,不敢冒然造次。平安才是福。這樣踉踉蹌蹌、半騎車半走路,終於,安全到家。
朋友邀請喝下午茶
晚餐、歡樂時光
晚餐,是家庭快樂時光。享受美好的晚餐,是老公辛勞一天的慰藉,也是兒子最快樂的時間,當然也是我的幸福。所以,我會用心、開心的準備、變化不同的菜色。
今天晚餐吃什麼呢?
甜點 (巧克力蛋糕)
妳一定有經驗,一大早鬧鐘響徹雲霄,就是想賴床,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但,也有時候,所有人還窩在暖暖的被窩裡,妳就已經興奮的起來準備一切。
不管怎麼樣,每一天眼睛一睜開,就開始展開或許是充實、忙碌、千篇一律或者新鮮有趣的一天。不過,健身房途中,騎單車時發生一點小插曲、小意外....。
今天我是這樣開始的.........
WEDGWOOD的早餐
當然,"嬌妻"還是沒法跳脫"每日開門七件事 -柴、米、油、鹽、醬、醋、糖"。哈!開個小玩笑的啦!
首先,準備WEDGWOOD的早餐。那麼,今天早餐吃什麼呢?MUFFIN閃過腦中?Yes,想我現在可是身手矯健的烘烤師(老王賣瓜、自賣自誇?),27分鐘一到,烤箱噹噹響起,一盤香噴噴、熱騰騰的MUFFIN馬上就上桌了;今天的水果配什麼水果呢?是又大又甜的西洋梨、蘋果、香蕉或葡萄呢?牛奶、咖啡是不需要考慮就準備的每日活力要素。7:50AM,一吆喝,「Breakfast is served!」(早餐準備好了。)老公、、孩子神速奔下樓,『嗯,好香喔!』一早,您聞到咖啡醇、嗅到麵包香、嚐到水果甜了嗎?我們正在享受的WEDGWOOD早餐:
MUFFIN 2個、
西洋梨 一顆、
牛奶一杯、
咖啡一壺
八點半,大男人、小男生已經準備好出門囉,「KISS BYE」!
接下來,是我的"健身房"時間,查一下課表,今天10點鐘是「SHAPE塑身課」, 離9:30出門,還有一個鐘頭時間慢慢準備,所以,先收拾廚房殘局、洗洗衣服再出門。
騎單車摔跤記 vs 健身房!
騎單車出發囉!天氣還不錯。今天終於沒下雪了,可是,車道及腳踏車道都因為整星期堆積太高的雪垮了下來變得非常的濕滑,且部分雪已經變成了冰塊,所以我必須慢慢的騎。雖然我小心翼翼的騎著,心中卻是驚心膽跳,非常擔心會滑倒,想著、想著…….砰一下,已經碰到冰塊了,滑、滑、滑,整台腳踏車已經打滑往快車道滑行,還好我身手矯健、火速跳下車,才避免跌的四腳朝天,不過終究還是在快車道跌了一大跤,當時車道有一輛車行駛過來,所幸他的車速非常慢,才能有驚無險、免除災難、安然度過(神明保佑)。由於驚嚇過度,沿路不敢再騎車,只好用牽著走路的到健身房。本來今天已經是提早出門,結果因為這一遭,所以,到達時已經是遲到了一點。哇!今天來上SHAPE(塑身課)的人好多ㄛ,教室已經是擠得滿滿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擠出老師的前面位置,One More、Tow more…. 我跳、我跳、我跳跳跳。上上健身房的課、繃繃跳跳是我一天的活力的泉源,也是我心靈的慰藉之一,怎可以入寶山而空手而回呢?哈哈哈,其實,早上會去上健身課程的人通常是家庭主婦、退休的歐巴桑、歐吉桑,或者像我這外國人(我是唯一的東方人老外。),她/他們通常都比較害羞、沒那麼活力,所以,老師的前面總是空著一個位置,想當然兒,這位置就成為我這自戀狂的獨占位置。小得意,嘻、嘻、嘻!
健身課結束、三溫暖(烤箱)做完,感覺全身舒暢。
超市血拼
話說一早腳踏車摔跤事件,有人可能會認為”一清早就觸霉頭”。但,我可不這麼認為。想想,在丹麥的冬天的天氣,從12月中旬一直到隔年3月底、4月初,都是這種惡劣天氣,雪堆裡跌倒都是可預料的,不用太在意、更勿需放在心上,何況是毫髮無傷。所以,課程上完後,我還是決定去超市Fotex採購一番。哇,今天好多特價ㄛ,雖說特價,比起台灣物價,還是天價:
- 燻鮭魚特價(89.90克郎/800公克 => 約新台幣630)
- 西洋梨特價(20克郎/10大顆 => 約新台幣 140元) <註:丹麥超市的蔬果以”顆”計價,非論斤計兩)、
- 牛奶2大瓶 (含脂3.5%,5.9克郎/500公升/瓶 = 約新台幣 42元)
- 蛋 (16克郎/15顆/盒 = 約台幣110元)==>朱家幫是蛋奶家族而言,每日至少消耗一瓶牛奶;而蛋是必需品,舉凡早餐、蛋糕、甜點、或者湯、炒飯…等是不可缺的材料。)
- 甜椒 (12克郎/一袋三顆,青/黃/紅 = 約新台幣 84元)
- 小黃瓜 (一條6克郎 = 約新台幣 42元)、
- 一盒葡萄 (25克郎/一盒,一盒/一公斤 = 約新台幣175元)
不用懷疑,一台輕型腳踏車、一只小小籃子及一個小女人,必須扛回這麼多東西,東西蠻重是比較不打緊,只要是腳踏車常因為重心不穩,遇到紅綠燈停下時,東倒西歪、剛開始經常鬧笑話,不過,可別忘了,我現在可是專業家庭主婦了,這種小事再也難不倒我了。話雖如此,因為冬天大雪紛飛、天雪路滑、視線非常差,其實是很危險;加上早上摔了一跤,所以,騎腳踏車更心驚膽跳、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倘若遇到有積雪或冰塊,就馬上停下來牽著車用走路的,不敢冒然造次。平安才是福。這樣踉踉蹌蹌、半騎車半走路,終於,安全到家。
朋友邀請喝下午茶
剛踏入家門,有一點小累,想坐下休息,電話就響起。朋友YV邀請我到她家喝茶。欣喜!為何"欣喜"呢?請聽我娓娓道來;我說,「丹麥是一個單純的國家」,但是有許多人不同的解釋,認為,「丹麥是既無聊、又缺乏休閒活動的貧瘠國家,真不知道他們的最快樂國家是到底怎麼快樂法而鄰近北歐國家更是這樣揶揄的形容丹麥,「Denmark is as flat as a piece of pie!」。我問了丹麥人本身看法,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何最快樂?",當地人很討厭丹麥的天氣,「冬天下午3、4點天色就黑了、更不用說會有太陽下山的說法,可以見到太陽是奇蹟;天氣不是天寒地凍、就是天天風大雨大,天氣比倫敦還要糟糕,一年2/3時間見不到陽光,我們也考不清楚為何是最快樂的國家。」所以囉,我們這外國人必須"自找其樂"。有朋自遠方來,不意樂哉!受朋邀約,是件多麼樂的事、對生活可是增添無比色彩(是ㄉ,我是很容易滿足)。For Sure!二話不說,一口答應,馬上動身。話說,我早上所做的MUFFIN真是太巧了,剛好派上用場,帶去當"扮手"。朋友談天說笑、吃吃喝喝,簡單的茶點就可度過一、二小時的歡樂時光。說真的,人的緣份很奇妙,YV也是IWC的會員,去年9月我成為會員,在看到我的自我介紹的休閒志趣及個性與她相似後,她主動打電話邀我到Tivoli遊樂園一遊,就這樣我們成為好朋友。妳一定想不到YV幾歲?記得,我是個老少通吃、外緣好的人ㄛ (再次自誇!),她已經65歲了,不過她看起來像是50歲不到,無論外表或心態都保持年輕、活力及熱情,加上它見識廣、不囉嗦,更是我所欣賞的、也是常來往的對象。說到YV,她是位瑞典華僑。出生香港,自小舉家移民紐約,年輕在法國、英國、、比利時工作關係待了好多年,與瑞典老公相遇比利時,嫁了瑞典老外後,成為瑞典人,也曾與先生回瑞典住了9年,然後回紐約長住,在紐約前後共17年多,因為先生在聯合國工作,隨著聯合國總部從紐約遷到根本哈根,也算是世界跑了一圈。而我們也就在世界的一角落偶遇,成為好朋友。 世界真奇妙。
晚餐、歡樂時光
晚餐,是家庭快樂時光。享受美好的晚餐,是老公辛勞一天的慰藉,也是兒子最快樂的時間,當然也是我的幸福。所以,我會用心、開心的準備、變化不同的菜色。
今天晚餐吃什麼呢?
燻鮭魚沙拉拼盤
海鮮墨魚麵
飲料 (酒、果汁)
今天,充滿活力、充實、快樂的一天就在此畫上完美的句點。明天,又是嶄新的一頁。
說真的,幸福何需追求,用追求會變得好辛苦。我的幸福很簡單:可以運運動、戶外走走、與朋友談天說笑、與家人一起享受晚餐或假日看看
結婚後,安定、簡單的快樂,讓我減低了對奢華、物欲的渴望。我覺得挺好的?
標籤:
丹麥點滴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嫁妝-『好』字
嫁妝-『好』字
媽媽送我最好的嫁妝,是『好』一字
結婚的時候,媽媽送我一個『好』字當成我的嫁妝。
『好』是一非常簡單的字,但意義卻非常的深遠。結婚幾年後,我才明白媽媽想告訴我的是,『好』是「和諧、融洽和互愛、互重、互諒」的意思。
媽媽告訴我,結婚後,對於丈夫、公婆或其他長輩所要求的事或建議,女兒啊!妳千萬記住,必須先應允『好』。
媽媽解釋,對公婆、長輩,身為一個晚輩的人,不應該正面去衝突、忤逆或爭理,或許有些事情、意見,大家不盡相同或者並不同意, 但只要先說『好』,可以先穩定情緒、避免誤會,新環境一切從頭,重新起跑,最重要是虛心學習,這樣才會受公婆疼愛。當然,或許有些無法溝通或很難順從的事情,可能會讓妳頭痛,但是,說『好』,但要不要全部照單全收乃在於「妳自己」,這並不是要妳「陰奉陽違」,而是要妳用「好」字,去詮釋「愛」及「愛烏及屋」的真正意境。這與妳平常對媽媽說的,所謂「孝順」就是要「笑著順」是一樣的道理。以後自然會明白。
母親又說,對丈夫,說『好』是相愛。男人心思較粗心大意。許多事情無法週密考慮清楚或面面俱到,這一切都需要透過女人協助及調和。『好』是愛他、照顧他、體恤他、幫助他。我知道妳本身也是個能幹、有才華的女人,外緣好一直幫助妳事業成功;同樣的,這個與生俱來的天性也可以發揮在妳的家庭上。所謂「嫁人」,就是將一部份的責任、負擔等轉移給另一半。天塌下的時候,讓他幫妳撐住,但軟性善後、重建的工作就由妳來處理;當他挺不住時,拉他一把,,這就是夫妻。他是「剛」,妳就是「柔」;當他「弱」時,遇到困難時,妳就必須夠「強」的撐住他;男人是火,女人是水,唯有水可以澆熄火,,切勿火上添油。「愛」他、他「愛」妳,「疼」他、他更「疼」妳。結婚後,妳將會慢慢的發現個中的道理。媽媽知道,妳是個懂的分寸拿捏的人,誰能娶到妳,是他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註一:我想每一個媽媽都會這樣對女兒講)。現在,幸福就在妳的眼前、手掌中。
媽媽送我最好的嫁妝,是『好』一字
母親是一位有智慧的女人。她的性情好、人緣好、從不道長短或搬弄是非。我與媽媽的感情非常的gp c.4雖然她的話不多,但是講出來的話很多都是真理。母親,對我的一生影響非常的深遠。
結婚的時候,媽媽送我一個『好』字當成我的嫁妝。
『好』是一非常簡單的字,但意義卻非常的深遠。結婚幾年後,我才明白媽媽想告訴我的是,『好』是「和諧、融洽和互愛、互重、互諒」的意思。
媽媽告訴我,結婚後,對於丈夫、公婆或其他長輩所要求的事或建議,女兒啊!妳千萬記住,必須先應允『好』。
媽媽解釋,對公婆、長輩,身為一個晚輩的人,不應該正面去衝突、忤逆或爭理,或許有些事情、意見,大家不盡相同或者並不同意, 但只要先說『好』,可以先穩定情緒、避免誤會,新環境一切從頭,重新起跑,最重要是虛心學習,這樣才會受公婆疼愛。當然,或許有些無法溝通或很難順從的事情,可能會讓妳頭痛,但是,說『好』,但要不要全部照單全收乃在於「妳自己」,這並不是要妳「陰奉陽違」,而是要妳用「好」字,去詮釋「愛」及「愛烏及屋」的真正意境。這與妳平常對媽媽說的,所謂「孝順」就是要「笑著順」是一樣的道理。以後自然會明白。
母親又說,對丈夫,說『好』是相愛。男人心思較粗心大意。許多事情無法週密考慮清楚或面面俱到,這一切都需要透過女人協助及調和。『好』是愛他、照顧他、體恤他、幫助他。我知道妳本身也是個能幹、有才華的女人,外緣好一直幫助妳事業成功;同樣的,這個與生俱來的天性也可以發揮在妳的家庭上。所謂「嫁人」,就是將一部份的責任、負擔等轉移給另一半。天塌下的時候,讓他幫妳撐住,但軟性善後、重建的工作就由妳來處理;當他挺不住時,拉他一把,,這就是夫妻。他是「剛」,妳就是「柔」;當他「弱」時,遇到困難時,妳就必須夠「強」的撐住他;男人是火,女人是水,唯有水可以澆熄火,,切勿火上添油。「愛」他、他「愛」妳,「疼」他、他更「疼」妳。結婚後,妳將會慢慢的發現個中的道理。媽媽知道,妳是個懂的分寸拿捏的人,誰能娶到妳,是他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註一:我想每一個媽媽都會這樣對女兒講)。現在,幸福就在妳的眼前、手掌中。
最後,媽媽提到了「孩子」。母親是個心地善良的女性。她說,「緣份」是一種的奇妙的東西。尤其是與「孩子的緣份」,這是上天的安排,沒法選擇,所以孩子是否親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妳和這孩子有「母子緣」,這種東西或者感覺,無法訂製、無法假裝、也沒辦法用其他任何東西來衡量。所以,一開始「這孩子」就緊緊的與妳拴一起,像強力膠般的黏著妳、愛著妳,或許這是緣份的巧妙,讓他到妳的身邊來,幫助妳來完成妳下半生的功課,而妳這個「母親」或許是這個孩子一生的貴人,你們彼此緊緊的牽動著。想想,世上有許多父母親與自己親生的孩子仿佛是仇人,有些人養父母與領養的小孩勝過過一切,,所以,親不親生並不重要。媽媽當時用台語接下去形容著「愛烏及屋」的言詞,並說「愛」會勝過血緣關係,珍惜緣份的安排。
這樣的金玉良言, 當下覺得語重心長,但日後對我受用無窮。婚後與先生、孩子的互動,或者與公、婆、姐姐(我不稱大姑,稱姐姐)一家人的良好關係,都因為這個『好』字而受到很大的影響,也因此得到更多的疼惜-先生的愛、孩子的親、公婆的疼、姐姐一家人的支持與愛護。愛,應該是這樣!
標籤:
教養孩子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Luncheon - IWC of Copenhagen
Luncheon - IWC of Copenhagen on 28th of Jan, 2010
(see more photos: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milahuang2008/20100128IWCDKKLuncheon?authkey=Gv1sRgCP_1k6qZs_7a6wE# )
I've been Copenhagen, Denmark for 6 months and became the membership of the Internation Women's Club of Copenhagen for 4 months.
The first Luncheon in the New Year of 2010 is also the first activity since I joined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Club of Copenhagen. we had tasty food and wonderful program, as well as, nice to meet some new friends there.
*************************************
Venue: situated in the centre of Copenhagen, the "Odd Fellow Palæet".
Luncheion Platter served by:
- Smoked salmon with cucumber and smoked cheese.
- Terrine of poultry with chestnuts and mushrooms
- Comte cheese and Brie de Maux with quince
- a glass wine
- Birthday cake
-Coffee or tea
Value-Added-Program: The famous Danish Tenor, Tonny Landy, was invited to sing and tell us about his career.
********************************
The setting, program are excellent. And food & wine are very tasty but I was too busy to finish it all even it's very small potion.
As since I'm a new commer, have few acquaintances in the community, of course, making new friends and having photo taken are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food in the first activity.
As a diplomatic family we have been moving all the time,I have to make a quick adaptation to every new environment. Friends are the key supports while we settled dow in a new place.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Club is one of best channels to find some friends whom have the same interests or habits.
Thus, I tell myself, "To find something new to excite myself every day and to enrich my diary."
Open-minded to make friends, join gym to sweat off my weight, keep fit to feel light, family-love.......。
I'm ready to have a fresh life again.
標籤:
國際婦女會
訂閱:
文章 (Atom)